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
關於深化城市社區建設的若幹意見
市委〔2002〕23號
(2002年9月29日)
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和國家民政部的關心、指導下,經過全市廣大幹部群眾和社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市社區建設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績,獲得了“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市”的榮譽稱號。這是對我市社區建設工作的肯定、鼓勵和鞭策,同時也意味著對我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進一步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轉發〈民政部關於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00〕23號)精神,認真落實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印發的《杭州市城市社區建設五年發展規劃(2001-2005)》(市委〔2001〕3號)、《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社區建設的若幹意見》(市委〔2001〕4號)確定的各項工作,以獲得“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市”為新的起點,認清形勢,查找差距,戒驕戒躁,再接再厲,不斷鞏固社區建設成果,深化社區建設工作,努力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基層,為“構築大都市、建設新天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紮實的發展基礎、工作基礎、群眾基礎,現就深化城市社區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進一步完善社區組織建設,夯實社區建設根基
1、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進一步確立社區黨組織作為社區組織和社區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地位,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和有關規定,有條件的社區應設立社區黨的基層委員會。要不斷健全社區黨組織聯席會議和社區單位黨組織共建等製度,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在基層組織中的戰鬥堡壘作用。建立社區黨員學習和參加社區活動的製度,完善在職黨員的社區登記製度,並把在職黨員參加社區活動作為所在單位民主評議黨員的內容,充分發揮黨員在居民群眾中的先鋒模範作用。通過努力,使我市社區黨的組織覆蓋到位,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充分發揮,黨員的教育管理明顯加強,形成一批“全省示範,全國領先”的黨建工作示範社區。
2、加強社區居民自治組織建設。結合換屆工作適時選擇一批社區進行社區居委會組織的直選試點,取得經驗,逐步推廣。根據社區組建以來的實際運作情況,在保持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對規模過小的社區進行適當調整。對撤鄉(鎮)建街、撤村建居和新建的社區,要嚴格按照1500-2000戶左右規模進行設置。提倡社區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和社區居委會成員交叉兼職。認真落實《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關於轉發〈市社區建設領導小組關於明確社區居民委員會職責的意見(試行)〉的通知》(市委辦發〔2002〕11號)要求,進一步理順社區對內對外的關係。積極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讓社區居民和單位對社區的工作有充分的知情權、決策權、管理權、監督權,充分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管理和監督社區事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加快社區自治進程。
3、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社區工作者持證上崗製度,對社區工作者統一進行有關專業的學曆教育和崗位培訓,逐步建立起應聘持證、擇優上崗的用人機製,推進社區工作者的知識化、年輕化、職業化。積極吸納優秀人才,充實到社區工作者隊伍,並繼續實行市直單位下派年輕幹部到社區任職鍛煉的製度。把社區作為培養年輕幹部的基地,積極培養選拔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群眾公認的優秀社區工作者擔任街道、區級領導職務。
4、發揮社區其他組織作用。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老齡委、計生協會等群團組織要積極組織社區內的聯係對象,圍繞社區工作,開展各種健康、文明的社區活動,維護聯係對象的合法權益。積極引導社會團體、中介組織進入社區,服務居民和單位,滿足社會成員多層次的需求。
二、進一步強化社區服務功能,提高為民服務水平
5、拓展服務領域。盡快出台新一輪杭州市社區服務發展規劃,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分階段組織實施。重點搞好社會困難群體的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服務,加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做到應保盡保、不重不漏、不留死角。
深入開展“春風行動”,建立健全扶貧幫困長效機製,對社區內生活困難的家庭要在就業、醫療、入學、住房等方麵給予特殊保障和優惠照顧。
積極為社區內下崗、失業人員提供職業介紹、技能培訓和創業指導等服務。加快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的進程,做好退休人員的管理和服務工作。
積極拓展麵向全體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務和麵向轄區單位的社會化服務,引導商貿家政企業進社區連鎖經營,促進社區服務業向市場化、網絡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積極開展科技法律衛生文體進社區活動。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普及科學知識、科學方法,使科學精神、科學思想深入人心。
以創建“安全社區”活動為載體,以整合社區綜合治理的人才資源和物化資源為手段,將公安警務、司法服務、治保調解“三力合一”,實行合署辦公。
整合社區的預防、醫療、保健、康複、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等設施和功能,提高社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工作水平。
多渠道籌集資金,重點抓好社區文體設施建設,培育若幹精品健身苑(點),方便社區居民參加體育健身活動。建設一批與省、市圖書館聯網的社區公共閱覽室和電子閱覽室。創建“學習型”社區,推進終身教育體係的建立。
6、創新服務手段。加快製訂《杭州市社區信息化建設規劃》,整合公安、民政、勞動、文化、衛生、計生等職能部門的資源,建立綜合性的公共信息交換平台和市社區門戶網站,加強各部門與社區之間信息資料的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在完成全市社區管理軟件單機版統一安裝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社區、街道、區、市四級聯網工作。鼓勵社會力量在職能部門指導下,建立信息技術支撐的麵向居民服務的係統。
要認真總結下城“市民服務中心”建設的做法,取得經驗,積極推廣。盡快完成“杭州市市民服務呼叫信息中心”(96345)建設,給全市人民提供更加快捷、便利、廉價的服務。年內完成各街道社區服務中心的建設,明年年底前完成各社區服務站建設,並規範服務內容。
建立社區協調會、聽證會和評議會製度。社區協調會的主要職責是協調社區矛盾;社區聽證會的主要職責是聽取居民代表對社區公益事業、公共事務決策的意見;社區評議會的主要職責是聽取居民群眾對社區工作的意見。在社區黨組織的領導下,“三會”統一由社區居委會主持,邀請有關部門、駐區單位和居民參加。
開展“社區建設示範街道”、“示範文明社區”和“示範社區黨組織”創建活動,及時總結經驗,樹立先進典型,以成功的經驗提升和帶動全市社區建設的整體水平。各區、街道和社區要結合自身實際,在完善社區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揚長避短,開展“社區建設示範街道”、“示範文明社區”和“示範社區黨組織”的爭創活動,在全市形成生機勃勃的社區建設新局麵。
三、進一步落實各項保障措施,促進社區建設深入發展
7、加快社區配套用房的建設。根據市委〔2001〕4號文件規定,年內要按每百戶30平方米的標準配備辦公、活動和社區服務用房的要求,完成70%社區配套用房的配備。對部分因客觀原因造成無法配齊用房的社區,明年市、區政府要通過購買、置換、改造等方式予以解決。對已經落實到位的社區配套用房,不得挪作他用。對社區配套用房建設,機關各部門要按照特事特辦的原則,盡量簡化手續,加快確權發證進程。新建小區的社區配套用房,要按集中、實用、方便居民的原則,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落實到位。規範街道、社區勞動和社會保障管理站(室)以及社區“星光老年之家”等福利服務設施的建設和管理,把社區真正建設成為設施齊全、服務到位、成效明顯的社會保障之家。
8、切實落實社區工作“費隨事轉、人隨事轉、權隨事轉”要求。建立組織機構進社區、工作任務下社區和評比考核到社區的申報準入製度。市、區有關部門在社區內設立組織(機構),下達工作任務,開展各類評比活動,應向市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申報。對工作量大、涉及麵廣的工作,要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製訂詳細的實施方案,並落實好人員、經費、職責權限。
對社區幹部的各類培訓,要注重實效,一般不得收費。推行物業管理的社區,要在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委會的領導下,選舉產生業主委員會。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委會有權指導業主委員會選聘和監督物業管理機構。
要加強對社區工作經費的管理和監督。建立健全社區財務管理製度,實行“居務公開”、“財務公開”。對社區居委會的有償服務收入和社區共建讚助款等資金,任何部門和單位都不得侵占、平調和挪用社區工作經費。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保障社區工作經費,每年有所增長。
9、紮實推進共駐共建工作。按照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杭州市社區共建、資源共享實施意見》(市委辦發〔2002〕72號),建立有效的表彰和激勵機製,調動社區單位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認真總結推廣我市學校體育運動場地設施向社區開放的做法,社區內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服務設施和項目,要逐步免費或優惠向社區開放,實現資源共享。市、區機關單位要帶頭參與社區建設工作。社區居委會要參與對機關滿意單位不滿意單位的評選,促進機關和公務員增強為社區、為群眾服務的意識,提高工作質量和辦事效率。要建立區人大代表聯係社區的製度。
加強社區誌願者隊伍建設,以青年誌願者為主體,以居民鄰裏誌願互助為基礎,進一步發展壯大社區誌願者隊伍。社區注冊登記的誌願者人數要力爭兩年內從目前占城市人口的5%逐步擴大到8%。要在杭州市誌願者工作指導中心(杭州市誌願者協會)的指導下,各城區成立城區誌願者協會,街道成立街道誌願服務工作指導中心。到2003年年底,凡是符合條件的社區都要建立社區誌願服務站,並進一步健全製度。要不斷完善杭州市誌願者工作指導中心(杭州市誌願者協會)---城區誌願者協會---街道誌願服務工作指導中心---社區誌願服務站---社區誌願服務隊五級組織網絡。要結合社區實際,開發新的誌願服務項目,不斷豐富服務內容,通過不斷擴大誌願服務隊伍、加強誌願者工作組織網絡建設和開展卓有成效的活動,逐步使誌願者服務活動規範化、製度化、經常化。
10、加強社區建設理論研究。建立杭州市社區建設專家谘詢組,結合我市實際,不斷總結、研究和探索,努力形成有杭州特色的社區建設理論體係和實踐途徑。各區要結合社區建設實際,每年有針對性地召開理論研討會,探討社區建設的新思路。要積極探索縣域城鎮社區建設的新體製,形成我市整體推進社區建設的良好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