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 | 002489663/2022-267525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文號: | 公開日期: | 2022-07-15 | |
發布單位: | 市園文局 | 主題分類: | 城鄉建設(含住房),文物 |
一、2021年工作的總結和回顧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曆史交彙點,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踐行“重要窗口”新目標新定位的第一年,是黨中央賦予浙江“共同富裕先行示範區”之年。市園文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浙江、杭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黨委、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錨定新時代浙江文化工程、宋韻文化建設、亞運城市行動任務等重點工作,大力推動生態文明之都和曆史文化名城建設,各項工作取得了新成績,實現了“十四五”園林文物事業發展的良好開局。
(一)強化綠化管理,高質量打造生態文明之都
1.強化規劃引領,紮實園林發展基礎。一是係統謀劃園林綠化事業發展,印發《杭州市園林綠化“十四五”規劃》;編製完成《杭州市公園體係建設規劃》《杭州市林蔭道係統專項規劃》;推進《杭州市綠地係統專項規劃(2021-2035)》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相銜接;完成《杭州市迎亞運園林綠化設計導則》《杭州市綠道養護管理導則》《杭州市街心花園設計導則》。二是謀劃城市新“綠心”,完成《杭州市第二植物園預可行性及選址研究》《杭州市大型展會選址規劃研究——大型園林園藝會展》;根據市領導意見,開展《杭州市第二植物園前期研究》與《杭州園博園前期研究》編製,杭州園博園項目已正式確定落戶蕭山湘湖。三是深化規劃落實,啟動《杭州市綠地係統專項規劃向控規單元傳導機製研究》《杭州市繞城生態廊道專項規劃》,開展市區綠地普查測繪工作。
2.夯實綠色基底,多措並舉推進城市綠地建設。一是多渠道拓展市區綠化空間,2021年全市完成擴綠麵積超1000萬平方米,完成運河文化公園、良渚門戶公園、富陽陽陂湖生態工程(一期)、青山湖綜保工程-橫溪濕地公園、金沙湖公園項目(四期)景觀工程等4000平方米以上公園綠地70餘處。二是著力推進公園建設,大力推進“新建和提升改造50個城市小公園”民生實事項目,完成小公園53個,完成率106%。三是落實“迎亞運”及“擁江發展”園林綠化工作,推進杭州市“迎亞運”及“擁江發展”園林綠化建設項目落實落地,2021年開工項目67個,已完成42個;圍繞“迎亞運”,督促指導各區、縣(市)建設或改造亞運主題公園,目前已完成11個。四是開展城市綠道建設和綠化工程管理,督促區、縣(市)綠化部門做好城市公園綠道養護管理,全年完成城市公園綠道建設72公裏;製定出台《“迎亞運”道路綠化工程質量監管實施方案》,全年共檢查工地262次,發現問題數704個,落實整改完成率近100%,指導完成暫不開發土地臨時複綠點33處。五是助力城鄉園林景觀風貌建設,圍繞省級園林城鎮、優質綜合公園、綠化美化示範路、園林式居住區(單位)創建工作,開展現場檢查指導,2021年我市共獲評13個省級園林城鎮、14個省級優質綜合公園、16條綠化美化示範路、18個園林式居住區和單位。 3.堅持精細管養,高品質深化長效管理。一是提升標準,加大力度,持續23年開展全市“雙最”係列綠地檢查,2021年度 “雙最”綠地達354塊;市區各級綠化管理部門共計巡查發現養護管理問題數超20萬個,均已落實整改。二是精細管養,優化舉措,開展柳樹和懸鈴木飛絮抑製、園林植物病蟲害生物防治、古樹名木保護等工作,通過普查,新增古樹名木129株;指導區、縣(市)開展全市迎建黨百年月季花期調控;推廣應用石蒜新優品種16萬個種球。三是專項推進,多管齊下,開展全市行道樹專項整治、公園配套建築整治專項行動、“迎亞運”園林綠化環境大整治長效管理工作以及地鐵重建道路綠化景觀“回頭看”專項督查等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開展園林綠化安全生產線上培訓、市場業務培訓、紅火蟻防控技術培訓等。
4.推進審批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一是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出台《杭州市園林綠化行政許可及審批事項標準化操作細則》,完成綠化補償費新收繳辦法文件製定的意見征求,目前已在公示階段。二是優化園林綠化電子招投標係統,推進園林綠化招投標領域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工作,實現全流程電子化和評標遠程異地化,打造全市園林綠化招投標“三統一”2.0版本。三是持續推動園林綠化信用體係建設,《杭州市園林綠化市場主體信用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創新政府綠化管理模式,構建杭州市園林綠化行業信用監管體係”成功入選全省住房城鄉建設係統領跑者改革培育項目及“杭州市十大信用典型案例”。四是持續做好審批和監管服務,完成綠化設計方案審查123個,辦結園林綠化行政審批件106件,園林綠化招投標項目報建140個,受理園林質安監項目73個;對157件文保工程方案、65處曆史建築修繕方案進行審查和技術指導。
5.開展花事惠民,打造濃厚愛綠護綠氛圍。一是花事活動精彩紛呈,舉辦“盛世花盛開,百花慶百年”2021年杭州市園林藝術精品展、2021年第二屆長三角菊花精品展等32項花事花展活動;組織開展“春節”環境小品、“五一”自然花境、“國慶”立體花壇創作競賽評比活動,完成全市“七一”迎建黨百年主題花園14個。二是持續開展愛綠護綠活動,協助省林業局開展“3.12”省市領導義務植樹活動和省市區共建全民義務植樹運動,開展40周年紀念林活動;推出“3.12”書香換花香及樹木認建、認養,組織開展垂直綠化進社區、進校園活動。
6.強化學習互鑒,深化城市之間交流合作。一是進一步擦亮“杭州園林”品牌,積極做好十三屆中國(徐州)國際園林博覽會杭州展園建設工作;組織和指導2021年上海(國際)花展、第十七屆中國杜鵑花展杭州園布置工作,囊括各項大獎;選派立體花壇作品參加COP15中國·昆明立體花壇大賽,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會議獻禮,作品《我心相(象)印》奪得C組唯一金獎。二是積極開展交流學習,組織赴上海學習考察城市小公園建設,赴昆明參加中國·昆明城市生物多樣性暨立體花壇營造交流會,組織開展長三角古樹名木保護複壯學術研討會,與北京林業大學達成實踐合作協議。三是加強區域間團體標準合作,作為主要參編單位完成《長三角區域海綿城市綠地建設技術標準(送審稿)》編製工作,積極參與中國公園協會《公園管理工作導則》編製。四是加強園林工匠技術人才培養,會同共青團杭州市委舉辦杭州市園林青工技能比武;組織開展2021年杭州市園林綠化工(花卉園藝工)職業技能競賽,選派選手代表杭州市參加2021年浙江省園林綠化職業技能競賽,包攬前三。
(二)強化文脈保護,高水平推進曆史文化名城建設
1.優化頂層設計,不斷完善體製機製。一是優化文物保護利用體係,印發實施《杭州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2021-2025年)》《杭州市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出台《杭州市經營性用地考古前置工作指導意見(試行)》;印發《杭州市博物館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示範區建設行動計劃(2021-2025年)》;啟動立法程序修訂《杭州市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並編製完成初稿;結合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工作,開展杭州曆史文化資源普查,開展《國土空間規劃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規劃》編製。二是形成一套標準製度,牽頭編製發布浙江省建設工程標準《曆史建築修繕與利用技術規程》、杭州市標準《曆史建築保養維護規範》,填補全省曆史建築保護行業標準的空白;係統總結我市曆史建築保護利用經驗簡報,在住建部《建設工作簡報》上向全國推廣;完成住建部《曆史建築活化利用、修繕技術指南與全生命周期管理製度研究》課題子項《曆史建築修繕技術指南》編製工作;成功立項浙江省建設工程中首個名鎮名村保護方向的標準——《曆史文化名鎮名村風貌保護技術標準》;創新啟動杭州市地方標準《曆史建築保護使用導則編製規範》編製工作。三是加強對區、縣(市)文物工作業務指導,《拱墅區文物工作導引》《臨平區施工工地地下文物保護製度》《臨安區文物保護閉環管理機製》等製度相繼出台。
2.強化保護利用,深化文物和名城保護。一是全麵落實文物保護精細化管理。完成民生實事項目“保護和修繕鄉土建築70處”;開展新一批省保單位、市保單位的推薦工作,完成新一批文保單位用地規劃的編製和1600餘處曆史建築的掛牌測繪工作,編製測繪建檔工作五年規劃;開展革命文物專項調查,上報53處革命文物推薦點;開展杭州石窟寺資源調查,完成46處石窟寺摩崖造像資源調查;開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蟻危害調查,督促使用管理單位及時防治。二是積極推進課題研究及成果轉化。“浙江杭州曆史建築保護利用標準化試點”列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第七批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項目”,完成“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現狀評估項目”(二期),對44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和29處省級文保單位逐一分析建立風險指標和安全巡檢工作框架;完成757處曆史建築價值評定。三是強化對保護工程項目監管服務。全年對全市文保、曆保開展日常監管、批後監管、現場指導服務550多次,發起線上線下整改建議書60多次。 南瓦子巷15號(中醫館)、大慈山別墅(精品酒店)、杭氧(兼容性博物館群)等一批曆史建築成為新一批活化利用示範項目。 3.狠抓文物安全,築牢文物安全防線。一是強化組織領導。成立杭州市園林文物局文物安全工作專項小組,統籌全市文物安全工作。建立全市文物安全聯係製度,由局機關處室和直屬文博單位主要負責人,對口聯係文博單位,每季度指導檢查;代表市政府和各區、縣(市)簽訂文物安全責任書,各地相繼完成責任書簽訂工作;出台文物安全責任書簽訂標準規範;全市683處市級以上文保單位、325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33家文物收藏單位、11處臨時文物庫房和29處考古發掘工地完成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公示,進一步壓實地方政府文物安全責任。二是強化市區兩級文保機構力量。市級層麵,新增文物安全工作經費5000萬元,2022年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經費增加至1.5億;局機關增加行政編製5人,增設文物安全監管處;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增加編製25人,總編製達到50人。區級層麵,13個區、縣(市)均常設有文物保護專項資金,2021年均增掛文物局牌子,其中上城區、西湖區、富陽區增設文保科,上城區、餘杭區、臨平區、富陽區增設文保所(中心)。三是積極開展全市文物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持續開展全市文物安全督導檢查,根據全省文物安全工作要求,全力組織排查全市文物安全“三責”“三防”“四風險”情況,順利完成第一階段文物安全大排查工作;有序組織開展防台抗汛、中秋國慶、元旦春節、野外不可以移動文物安全專項檢查和國有藏品標準化管理安全檢查;安全生產月期間,全市共計出動文物安全檢查640人次,檢查文博單位1211家次。四是強化文物安全部門聯動。高效協同消防、公安、文物執法、氣象等部門,健全防災減災統籌協調體製,完善應急預警體係。和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聯合開展法人違法專項整治,本年度查處文物行政違法案件共5起,結案3起;與消防部門聯合開展革命文物建築消防安全檢查和文物建築消防安全管理標杆示範單位建設,聯合印發《杭州市文物係統消防安全標準化管理規定(試行)》;與市公安局聯合開展文物博物館單位治安防範和打擊文物違法犯罪工作,確定全市文博場所防範恐怖襲擊重點目標,今年共破獲文物犯罪案件5起,抓獲嫌疑人9個,追繳文物32件;聯合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開展文物流通市場跨部門“雙隨機”檢查;和公安、消防部門聯合開展全市文物安全培訓,培養150個“文物安全明白人”,打造文物安全工作堅實防護網。五是“智慧消防”完美收官。完成591處文保單位和277處曆史建築“智慧消防”安裝,文保單位完成率達到100%,基本實現了三年計劃兩年完成,“智慧消防”係統建成後,已成功消除多起火災安全隱患,確實提升文物建築安全防範水平。 4.大力推動宋韻文化傳世工程,打造南宋古都品牌。一是實施宋韻文化考古發掘。完成臨安天目窯敖幹2號窯、謝家1號窯、淨慈寺宋代遺址考古發掘工作,係統整理德壽宮遺址、天目窯遺址、密渡橋遺址等出土文物,為宋韻文化打下堅實基礎;啟動全市宋代文物複查,摸排臨安城遺址、杭州孔廟碑林等1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杭州海塘(碑亭路段)、通玄觀造像等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風水洞摩崖題記等59處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點);協助市社科聯開展“宋韻杭州十大遺跡”評選,加快形成具有兩宋辨識度的重大文化符號。二是加快推進德壽宮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暨南宋博物院(一期)建設。聯合上城區建立工作專班,全力推進德壽宮項目建設。通過開展土遺址的保護試驗和保護監測、實施德壽宮複原推測研究等,實現首次揭露國內最大麵積的南宋皇家宮苑遺址,首次係統複原南宋皇家宮苑格局和重要曆史場景,試點潮濕地區土遺址保護,總結一套土遺址活化展示先進經驗;在複原研究基礎上首次大麵積采用數字化手段複原、展示遺址,係統解讀德壽宮,切實提高遺址的可看性。2021年已完成中西區土建地下部分和地麵鋼結構的主體部分,完成室內展陳施工招標,提交紀錄片腳本和複原研究成果。三是推進南宋皇城遺址公園(南宋博物院)前期工作。聯合上城區、西湖景區管委會組建專班,建立常態化工作機製,細化工作清單,按照近期和中遠期相結合的工作思路,確定當前工程範圍為東至鳳凰山腳路、南至梵天寺路、西至鳳凰山體、北至萬鬆嶺路;製定《南宋皇城遺址考古工作方案》並向國家文物局申報2022年考古計劃,協調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和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在曆年工作成果基礎上編製《南宋皇城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實施方案》;大力推進杭州孔廟展陳提升、嚴官巷南宋禦街遺址保護修繕、南宋太廟廣場整體提升、聖果寺環境整治等工程。四是大力推動宋韻文化宣傳推廣。推出“宋人手作”“金手鏟”“宋韻遊藝博物館”等公共教育活動;參與南宋文化節、宋韻杭式生活節等文化活動,讓千年宋韻在新時代“流動起來、傳承下去”。
5.優化考古格局,全麵提升考古工作水平。一是深入落實“先考古、後出讓”政策。餘杭瓶窯北村遺址、餘杭徑山小古城遺址、杭州餘杭跳頭遺址以及富陽新登古城遺址等4項入選2021年度浙江考古十大重要發現。聯合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開展出讓土地前考古前置工作,全年共接收745宗3932萬平方米地塊的申請,完成537宗地塊的考古前置工作,完成勘探麵積1153萬平方米;配合大城北等省市重點項目,開展餘杭阿裏達摩院、浙大二院等考古發掘項目29個,完成發掘麵積3萬多平方米;清理史前時期至明代古墓葬、古窯址、古井等百餘座,發現商周至明代文化堆積數萬平方米,提取登記陶瓷器、金屬器等出土文物數百件,為下一步埋藏區的劃定、文物保護單位的納新、杭州文明起源發展演變的探索做好準備。二是積極探索考古工作新模式。構建全市域一體化考古新格局,繼臨安、建德、蕭山、桐廬工作站,主城區和富陽工作站建設基本完成,餘杭工作站合作建設框架初步確立。與富陽博物館達成共建共管、基礎設施開放利用、業務相互支撐的新型合作模式;與複旦大學、浙大城市學院、上海工藝美術學院、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等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持續強化文物科技保護,市文物科技保護中心全年完成文物修複188件(組)。三是深入開展考古學術研究。南宋臨安城遺址、南宋官窯遺址入選“百年百大考古項目”,成功舉辦“杭州市餘杭商周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研討會”“錢塘瓷蘊——密渡橋出土南宋瓷器研討會”等學術研討會,完成《浙江臨安天目窯遺址2020年發掘簡報》《密渡橋遺址》《臨安漢唐墓發掘報告》等多項考古資料整理工作。
6.強化文化育人,博物館全麵提質增效。一是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頻出。2021年全市博物館舉辦“糧道山18號”計劃特展等臨時展覽110多個,參觀人次500餘萬,舉辦社會教育活動近3000場次,參加活動人數近70萬。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的“勇立潮頭——跨湖橋文化主題展”榮獲全國十大陳列展覽優勝獎,良渚博物院《見證——良渚申遺之路展》、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永遠有多遠·博物館@當代藝術跨界係列Ⅱ”、浙江中醫藥博物館《浙江中醫藥博物館(新館)基本陳列》等榮獲第十五屆浙江省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獎。杭州博物館與杭州師範大學第一附屬小學合作的“宋韻遊藝博物館”項目獲2021年“全省博物館十佳青少年教育項目”;成功承辦“首屆浙江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宣傳周”啟動儀式;結合疫情防控,創新推出“雲遊運河”視頻專題;製作“聽見·大運河”多媒體融合係列節目,並被學習強國平台吸收。二是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邁上新台階。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舉辦“紅色印記”主題宣傳活動,實施“七個一批工程”,推出30條紅色精品研學線路,推出百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案例、百幅照片、百場主題宣講和展覽、百位講解員、百佳講述人、百條短視頻、百件青少年藝術作品等“七個一百”係列成果,其中杭州博物館和工藝美術館嚐試聯合策展模式,推出“紅色印記:1921—2021潮起錢塘展覽”;“讓文物活起來”主題宣傳活動獲得國家文物局主辦的2021年度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精品(新媒體)推介項目獎。三是館藏藏品管理工作進一步規範化。係統開展全市博物館館藏藏品管理專項檢查,排查整改了一批藏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安全隱患。開展藏品管理專項業務培訓;啟動《杭州市博物館館藏藏品管理工作標準》製定工作;開發館藏藏品管理係統,為深入推進藏品管理規範化提供數字支持。連續十三年舉辦全市講解員技能競賽。
(三)深化交流聯動,高水準推進世界遺產群落打造
1.優化提升世界文化遺產整體保護水平。一是成立杭州世界遺產聯盟,召開世界遺產聯盟年會,加強西湖、大運河、良渚三大遺產地交流,組織編製三大遺產地的監測報告,《杭州西湖文化景觀2021年度監測報告》被評為浙江省中國世界文化遺產2021年度優秀監測年度報告;開展拱宸橋、富義倉、廣濟橋等重點遺產點的周期性專項監測。二是指導遺產地按國際標準、國家要求做好建設項目的方案審查審批,對《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影響評價實施辦法》進行評估;指導《杭州西湖文化景觀保護管理規劃(2021-2035)》的修編;協助做好良渚博物院二期場館建設、西泠印社整治提升工程,加快推進西湖西溪一體化保護提升進程。三是建立常態化巡查機製,通過人工和無人機對大運河進行天地一體化監測;開展西湖文化景觀斷橋視頻客流監測國產化設備試點工作,實時記錄環境和景觀變化。四是設立“杭州西湖日”“杭州良渚日”,舉辦西湖申遺成功十周年紀念活動,杭州西湖文化景觀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希臘梅麗娜·梅爾庫裏文化景觀保護與管理國際獎提名,不斷擦亮世界級文化金名片。
2.積極推動世界遺產前期工作。一是完成《打造世界文化遺產群落(杭州可申遺項目)研究》,積極助推錢塘江海塘(杭州段)、新登古城牆、天目窯遺址群等申遺前期準備工作;實施《錢塘江海塘遺址遺產價值評估研究》,強化海塘沿線的考古發掘,與海寧、海鹽進行海塘文化對比互鑒,提煉杭州段海塘的遺產價值和現實意義,為下一步申遺工作奠定基礎。二是開展新登古城牆的考古和研究工作,指導提升現有保護工程方案,推進新登古城牆進入明清古城牆申遺預備清單。三是赴南京、上海調研,溝通長三角地區明清古城牆、江南古村鎮聯合申遺工作。
3.創新開展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一是積極探索大型活態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的經驗做法,組建中國大運河(杭州段)世界遺產黨建聯盟,建立市政府分管領導、市直部門、沿線城區共同組成的黨建聯盟,構建“共建共創共享共贏”的世界遺產黨建新格局,進一步完善大運河遺產保護協同治理機製。二是編製完成《2021年度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杭州段)保護管理評估報告》,發揮評估引導作用。三是持續發揮運河河長製的體製機製優勢,以河長製為抓手,堅持水岸同治,突出市級河長辦的統籌協調作用,全麵提升運河治理水平及運河水環境質量。2021年,全年督促整改問題28個,編製水質報告和工作簡報22期,年度重點項目進度通報7期。根據省環境廳通報,運河(杭州段)4個省控以上斷麵及4個交接斷麵均達Ⅲ類以上水質;水質監測結果顯示,2021年運河幹流18個斷麵平均水質為Ⅲ-Ⅳ類;100條支流平均水質為Ⅱ-劣Ⅴ類,Ⅴ類達標率(達Ⅴ類或以上)為99%,Ⅳ類達標率為87%。
4.高質量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杭州樣板。一是編製完成《杭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空間專題研究》,該《專題研究》與《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榮獲浙江省國土空間規劃學會公布的2020年度浙江省規劃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參與編製《杭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杭州市大運河核心監控區國土空間管控細則》。二是深入推進運河保護管理標準化體係建設,完成《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公共場所導覽標識係統中英、中韓譯寫導則》,編製完成《中國大運河(杭州段)世界文化遺產駁坎保護管理規範》初稿。三是積極開展大運河遺產影響評價,助力杭州大城北建設,完成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院項目二期等36個大運河涉建項目的遺產影響評價。
(四)守牢“紅色根脈”,高站位推進黨的建設
1.強化政治意識,全麵加強黨的建設。一是紮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通過發放教材全麵學、專家授課係統學、書記講黨課專項學、追尋足跡現場學、聆聽總書記講話重點學等多種形式,實現全員學習全覆蓋,推動全體黨員增強“四個意識”,自覺做到“兩個維護”。二是認真貫徹落實市委關於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要求,積極打造職工網上輿論陣地和服務職工平台,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主動權。三是加強內控體係和規章製度建設,進一步完善局本級黨建和黨風廉政建設、財務管理、人事管理等相關製度,堵牢廉政風險點;開展全局內控製度檢查,共梳理完善全局各單位黨內法規製度、業務規範條例、日常工作規章製度共計200餘條。四是完成平安創建、安全生產、機要保密、信訪維穩、建議提案辦理、檔案等各項考核工作;全年承辦人大代表建議18件,政協提案22件,均高質量完成。
2.強化組織保障,持續推進人才隊伍建設。一是繼續推進“扁平化”管理,不斷完善園林板塊、文物板塊工作機製,麵向區、縣(市)推出跟班學習製度。二是嚴把選人用人關,落實“凡提四必”,2021年選拔處級領導幹部2人,晉升公務員職級1人,平級交流處級幹部4人,40周歲以下處級幹部占比從局組建時的9.52%提升到28.6%,幹部知識結構、年齡層次得到改善;在係統內開展科級中層幹部跨單位跨條塊綜合比選和交流工作,跨單位提任科級幹部3人,進一步激發了幹部隊伍的生機活力。三是加強人才培養,提高事業單位高級專業技術崗位比例,統籌中初級專業技術崗位設置,暢通職稱評審晉升通道;2人成為省文物局“新鼎計劃”培養對象,12人被新認定為杭州市E類高層次人才。四是創新招賢納才方法,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國內首次將田野考察納入高層次人才招聘的考試環節;2021年通過公務員遴選、事業單位公開招考、高層次人才引進等方式新招錄7人。
3.抓好宣傳報道,深入推進傳播陣地建設。一是構建多元立體傳播格局。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網、浙江日報、杭州日報等中央及省市級主流媒體圍繞我局重點工作頻頻發文,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形成政務、媒體與網民觀點良性互動,我局網絡形象總體以積極情緒為主,相關正麵信息占比為92.6%。二是積極做好正麵宣傳。建好用好學習強國供稿中心,全年共發布646篇次,被省級平台抓取55次、全國平台抓取53次,居市直單位第二名;積極做好“官微”建設,全年共發布信息620篇次;2021年全網明確提及我局的信息總計14000餘條,其中央媒信息56條,生態園林建設與曆史文化名城等園文相關內容在主流輿論陣地上掀起全方位關注熱潮。三是認真主動開展策劃。開展“考古人說”“魔法園丁”、最美秋色道路評選及展示、“幸福對話”圓桌會等係列活動;完成數字化改革專題宣傳並入選《數智杭州年鑒》;與浙江經視合作,完成我局慶祝建黨100周年宣傳片的錄製;正式啟動世界遺產群落影像檔案項目,為講好杭州文脈故事提供影像基礎保障。
4.強化數字賦能,全麵提升整體智治水平。一是打造全市智慧園文平台。按照“152”改革架構體係,完成“智慧園文”二期建設,“園林數字化管理”和“綠色家園智慧服務”應用場景列入全省住房城鄉建設係統數字化應用場景第一批試點項目,“杭城跡憶”納入我市數字社會“文有所化”領域重點建設場景;高質量完成園林文物數據歸集和開放共享,成為全市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台試點工作單位。二是指導區縣數字化改革。指導建設臨平區文物安全駕駛艙,形成臨平特色的文物安全智慧監管新模式;指導桐廬縣完成14件館藏文物數字化采集和3處文物保護單位數字精細化測繪工作;指導西湖景區管委會輸出西湖世界文化遺產三維監測管理數字場景應用方案,提高全市文物數字化保護和管理能力。三是強化信息係統建設。完成全局協同辦公係統提升改造以及終端替換工程;“智慧園文”三期、“數智運河”項目順利通過2022年全市信息化建設項目答辯評審和專家評估;加強網絡安全保障,確保全局網絡信息係統和數據安全。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們的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存在“星星多月亮少”的局麵,特別是對標國內先進城市、對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待還存在不少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城市擴綠工作後勁不足。雖然近年來我們每年擴綠1000萬平方米,但是建成區綠地率對照“國家健康城市”考核要求≥40%和省住建廳要求達到38.9%的目標,我市綠地總量缺口仍然較大。二是人員力量不足。雖然這次增加了5個行政編製和25個事業編製,但是對比廣州、南京、武漢、成都、西安等國內同等級城市,專業人員和管理人員力量明顯偏弱,特別是局機關日常辦公所需要的機要保密、組織人事、文字文秘、計劃財務、宣傳教育、網絡和信息化人員等綜合保障人員均為下屬事業單位人員兼職。三是園林科研、文物科技保護力量缺乏。我市在園林綠化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研究與應用、病蟲害防治以及相關技術標準與規範的製定等方麵存在明顯不足,至今未設立專門的市級園林科研機構;全市文物科技保護人才短缺,文物修複主要是通過聘請修複專家來進行,其他文博機構都尚未成立專業的修複部門,距離國家標準科技保護中心還有很大距離,還不能很好滿足脆弱文物和考古出土文物現場的保護要求。四是園林文物投入資金不足。園林文物三個專項資金總量從2016年的4.373億元,到2021年的2.20億元,投入資金逐年下降;雖然從2022年開始文物資金有所增加,但與目前全市園林文物工作的實際需要、與民生保障需求、與杭州 “曆史文化名城” “生態文明之都”的定位還不相匹配 。五是文物事業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各區、縣(市)在文物事業方麵投入的人員力量、機構配備、經費等差異較大,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且七個區、縣(市)在浙江省文博事業發展水平評估排名中和上一年度相比均有所下滑。
對此,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問題導向,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回顧過去三年的工作實踐,我們深切體會到必須堅持四個方麵的經驗:一是必須持之以恒轉觀念聚人心。觀念一更新,遍地是出路。我們要始終堅持解放思想、轉換頭腦,積極應對當前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善於運用係統觀念和係統方法,以數字化改革引領理念、製度、舉措等各方麵的改革創新,破解製約園林文物事業發展的瓶頸阻礙和矛盾問題;要保持團結一致、積極向上的良好態勢,切實凝聚起幹事創業的強大合力,形成風清氣正、心齊勁足的良好局麵。二是必須持之以恒強基礎出亮點。一個單位和個人走得快靠的是自身能力,而走得遠則靠的是基礎。我們要抓牢核心工作,築牢根基,推動各項基礎工作抓實抓細;要堅持守正創新,開創特色亮點工作,引領行業發展,樹立行業地位,吸引上級領導和社會公眾的關注,為園林文物事業優質高效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三是必須持之以恒做聯動善溝通。對上,要加大與中央、省市的聯動,加強與國家部委、省級部門的溝通,以國家、部委和省裏出台的政策文件作為抓手,推動我們工作取得實質性突破;對下,要強化與區縣的聯動,充分依靠區縣黨委、政府的力量,多跑動、多溝通,將自己的事情變為共同的事情,合力辦好。同時,要加強橫向交流聯動,加強與其他部門的溝通合作,主動走出去,上門對接,協同做好相關工作。四是必須持之以恒抓隊伍作示範。人少事多將是我們長期麵臨的問題,短時間內,人手不足現象不太可能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用足用好現有人員,調動全體幹部工作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潛能。各級領導要率先垂範,帶好隊伍管好人,隻要人心齊,泰山也可移。同時,我們也要充分借助外力,廣泛吸納社會力量參與,包括關心園林文物事業的老領導、專家學者、媒體記者、市民群眾等,組織起一支“編外”隊伍,協助我們開展相關工作。
二、2022年的主要任務和目標
2022年,我們要繼續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省委十四屆十次全會和市委十二屆十四次全會精神,全麵落實省市黨委、政府各項決策部署,圍繞“迎亞運”“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等關鍵節點、重點任務,進一步強化使命擔當,優化服務意識,補齊內在短板,增強發展動力,全力推進新時代城市綠化和曆史文脈工程,積極助力杭州打造美麗宜居天堂、新時代文化高地,在爭當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城市範例中展現杭州園林文物的作為。
(一)聚焦聚力“亞運會”,高質量完成市委、市政府交辦任務
辦一屆成功的亞運會,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交給杭州的光榮使命,也是杭州發展麵臨的重大機遇。市委、市政府把亞運籌辦作為今年的中心工作,所有工作都要向亞運聚焦,所有部署都要圍繞亞運展開,目前正在舉全市之力做好亞運籌辦各項工作,高質量呈現一場“中國特色、浙江風采、杭州韻味、精彩紛呈”的體育文化盛會。
1.要高質量完成“迎亞運”園林綠化建設任務。要根據2022年亞運會和亞殘運會杭州市運行保障指揮部要求,進一步強化亞運保障,統籌推進園林綠化各項工作任務,使杭州綠化在亞運期間更美麗、更出彩、更閃亮。一是要繼續大力推進城市綠地建設,全麵完成“迎亞運”與2022年度園林綠化項目建設計劃,實現全市新增城市綠地1000萬平方米以上的目標任務。二是要圍繞“迎亞運”主題,製定並落實2022年度全市花事花展活動計劃,開展環境小品、自然花境、立體花壇、主題花園及各類群眾性花事花展活動,烘托喜迎亞運氛圍。三是要加強對“迎亞運”綠化方案的審查把關與技術指導,進一步規範苗木遷移、占借用綠地等園林綠化行政審批事項。四是要強化工程質量管控,全麵完成“迎亞運”建設修繕道路綠化修複工作,重點推進重大建設項目複綠、行道樹修複補植、暫不開發土地覆綠等工作,加快推進“城市雙修”,加強生態保護和修複。五是要全麵做好亞運會場館周邊景觀綠化、迎賓線路、高架月季“空中花廊”及交通、廣場等景觀節點的綠化、美化提升工程,持續開展月季、紫薇花期調控和宿根花卉推廣應用工作,為2022年亞運期間城市園林綠化增彩打好基礎。
2.要全方位展示杭州深厚曆史文化底蘊。充分利用西湖、大運河、良渚三大世界遺產以及其他曆史文化資源,圍繞亞運主題,策劃一些互動性強、參與性強的大項目大活動,吸引公眾目光,充分展示杭州深厚曆史文化底蘊。一是要舉全局之力做好德壽宮項目,加快推進德壽宮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爭取6月建成,9月亞運會召開之前高質量開放,真正實現原址原貌、原汁原味再現遺址。二是要圍繞“亞運”“宋韻”主題策劃係列展覽,策劃好“南宋臨安城”“西泠名家亞運主題篆刻展” “器與花——迎亞運主題南宋官窯插花展”等主題展覽,舉辦好2022年度文博行業講解員技能競賽、文創產品設計大賽、青少年活動等賽事。三是要積極推動杭州博物院籌建,打造杭州文化新地標,在2021年初步完成杭博院建築設計任務書,成立大綱編寫組進行前期調研的基礎上,2022年要完成前置性評估報告及觀眾調查、編製展陳大綱、提出展藏品體係,為杭州博物院籌建明確科學合理的規劃與路徑,提出展陳內容基礎與征集方向,進一步夯實杭州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基礎。
(二)聚焦打造美麗宜居天堂,持續優化杭城生態環境
1.要繼續強化頂層設計。堅持以規劃為引領,確保城市綠化建設與管理有章可循、有規可依。一是編製完成《杭州市綠地係統專項規劃(2021-2035)》《杭州市繞城生態廊道專項規劃》《杭州市社區公園專項規劃》《杭州市區建成區道路綠視率研究與規劃》《杭州城市林蔭道設計導則》等。二是開展“杭州市海綿城市與園林綠化融合研究”“杭州市園林綠化專項城市體檢”“城市綠地碳彙能力與貢獻研究”等。三是出台《杭州市古樹名木保護辦法》《杭州市城市古樹名木日常養護管理技術標準》《城市園林綠化自然災害應急管理規範》《城市園林樹木支撐維護規範》等規範製度。
2.要持續提升民眾獲得感。一是要進一步深化杭州第二植物園研究與謀劃,明確選址和建設方式等內容;按照時間節點,推進園博園申辦工作。二是要繼續實施民生實事工程,大力推進城市公園綠地建設和景觀提升,2022年計劃新建成社區公園100個,讓綠化美化成為市民家門口的“民心工程”。三是要繼續推進“認建認養”“書香換花香”“生活像花兒一樣”等主題綠化宣傳活動,開展送藤、送苗、送綠化科普進社區等惠民活動。四是要加強古樹名木保護,有針對性開展古樹名木保護複壯與技術培訓工作,講好古樹故事,拓展古樹內涵,滿足市民需求,留住綠色記憶。
3.要積極發揮行業監管作用。一是要推進製定杭州市園林綠化項目招投標管理辦法,完善評標辦法,出台2022版招標示範文本。二是加快修訂園林綠化市場信用管理相關辦法,推進建立以信用為核心、信用分類分級應用、信用承諾製、招標市場與工程現場有效聯動的新型監管體係。三是要繼續大力開展行業亂象整治行動,注重“重管”與“細管”相結合,釋放“疊加效應”,實現城市綠化管理長效化、普惠化、精細化。四是要將“雙最”係列檢查、綠化綜合考核和省級園林城鎮、優質綜合公園、綠化美化示範路、園林式居住區(單位)等各類創建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完整有序的綜合考核和創新創優管理體係。
4.要加大社會參與力度。不斷加大園林綠化工作的社會參與程度,強調廣納群言、廣集眾智、共建共享。一是要加大與省市部門、專業院校、社會組織的合作,集結“兩代表一委員”、行業專家、媒體記者、護綠誌願者群體的力量,積極參與和籌辦“公園城市”論壇等主題活動,彙聚各方力量,推進杭州城市綠化建設。二是要充分發揮護綠使者、“綠馬甲”誌願者等各類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營造全社會愛綠護綠的濃厚氛圍,重點開展以“迎亞運”為主題的愛綠護綠活動、科普宣傳活動與花藝培訓展示活動。
(三)聚焦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切實守護好杭城曆史文脈
1.要進一步築牢文物和名城工作基礎。一是要做好《杭州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2021-2025年)》出台後的落地執行,推進《杭州市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立法,結合文物保護法修訂,研究起草《杭州市文物保護若幹規定》;研究未登錄為文保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一般文物)的分級分類管理製度;起草《杭州市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議事規程》與《名城委辦公室工作細則》等規範文件。二是要推進名城保護標準工作,重點推進省建設工程標準《曆史文化名鎮名村風貌保護技術標準》的製定,提升杭州在全省名鎮名村保護的引領示範作用;推進杭州市地方標準《曆史建築保護使用導則編製規範》編製工作;根據國家標準委、住建部要求,推進“浙江杭州曆史建築保護利用標準化試點”國家試點項目。三是要出台《杭州市博物館館藏藏品管理工作規範(試行)》;開展新形勢下提升區縣文物工作的專題調研,就鄉土建築宅基地問題、社會參與文物保護管理問題、傳統工匠培育、第三方服務清單等問題進行研究,形成研究報告。四是要研究製定非國有博物館發展扶持政策,研究製定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鼓勵激勵政策。
2.要持續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一是要聯合市財政局、市土地儲備中心、市發改委等部門,持續推進全市土地出讓考古前置工作。跟蹤評估《杭州市經營性用地考古前置工作指導意見(試行)》實施效果,保障好省市重大產業項目用地,優化杭州營商環境,切實提高地下文物保護水平。二是要繼續推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點)保護區劃的編製;推進第八批曆史建築測繪建檔、保護標誌碑設立,推進全市曆史建築《保護使用導則》編製工作;結合不可移動文物的複查,研究開展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的分類分級管理措施。三是要深化服務民生實事,開展50處鄉土建築的保護修繕,打造一批文物建築和曆史建築的活化利用示範項目。四是要推進革命文物、石窟寺等的調查整理和保護、研究、利用,開展省級石窟寺數字化展示項目;繼續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三年行動計劃。五是要健全社會參與機製,堅持政府主導、多元投入,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組織開展文物博物係列培訓,強化基層管理人員的保護管理水平,提升文物和曆史建築誌願者的專業能力。
3.要切實守牢文物安全底線。一是要建立市級文物安全協調機製,健全文物安全工作標準規範,出台文物安全檢查工作辦法、文物安全評估、文物安全隱患定期通報、文物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等各項工作製度;加強文物保護管理係統的推廣應用和提升;完成文物安全現狀評估工作,省級以上文保單位做到“一案一策”。 二是要依托“智慧園文”三期,提升完善杭州市文物巡查係統,整合文物一張圖、智慧消防等其他數據資源,打造全市文物安全智慧監管平台;結合市文保中心監控室的提升改造,打造線上線下一體的全市文物安全應急指揮中心。三是要深入推進全市文物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攻堅行動,對大排查中發現的“三責”“三防”“四風險”存在的問題隱患進行跟蹤督辦,形成隱患整改閉環;和市公安局、市文化執法隊、市消防救援支隊聯合開展打擊文物違法犯罪、文物法人違法案件查處、文物建築消防安全整治等工作。四是要開展文物平安工程,組織開展一批消防、安防、防雷、防蟲等文物安全防範工程;指導做好博物館消防安防基礎設施提升改造工程;開展不可移動文物監控、防雷等設施建設工程;做好全市考古發掘工地、考古庫房消防安防設施提升改造,完善安全管理製度,全麵提升我市文博場所基礎安全防範設施水平。
4.要不斷打造宋韻文化新亮點。一是要推進南宋皇城遺址公園(南宋博物院)建設,開展配套的考古發掘、複原研究、規劃設計、保護展示工作,形成閉環運行體係;做好天目窯遺址考古發掘,啟動洞霄宮遺址考古勘探;聯合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省考古所,組建南宋臨安城考古隊,推進皇城西華門與核心宮殿區遺址的考古發掘;完成聖果寺“千佛閣”、太廟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實施南高峰塔遺址、老虎洞和郊壇下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二是要深入開展“宋韻跡憶”係列宣傳活動,建設“宋韻跡憶”主題宣傳平台;組織策劃一批宋韻文化主題臨時展覽,製作一批雲展覽;開發宋韻文化地圖、博物館地圖、絲巾等文創產品;編纂出版《宋韻跡憶》等係列圖書。
5.要大力提升博物館整體水平。實施全市博物館“一十百千萬”工程。“一”是指打造一個代表杭州特色、引領行業發展的數字化公共服務平台,全麵推進博物館高質量發展,建設“博物館之城”。“十”是指新建十個國有博物館,五年內建成開放杭州博物院、南宋博物院等十個國有博物館;對標國家卓越博物館發展計劃,建設國內領先博物館2-3家;以三年內增加10座三級以上博物館為目標,動員全市各級各類博物館積極開展第五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準備工作。“百”是指認定百個鄉村(社區)博物館,五年內全市新增100家鄉村(社區)博物館,今年要自加壓力,把認定鄉村(社區)博物館50家作為民生實事候選項目。 “千”是指策劃五百場高質量有影響力的展覽,並配套開展五百場全媒體傳播活動,有序推出“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與英國”等展覽,探索博物館獨立策展人製度,形成策展人團隊聚集效應,加強博物館陳列展覽和藏品展示利用水平。“萬”是指全市博物館觀眾達到每年1000萬人次以上,以豐富的特色館藏和高質量陳列展覽為基礎,充分發揮宣傳教育功能,開發係列品牌特色活動,創新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增強博物館對市民遊客的吸引力。
(四)聚焦放大世遺綜合效應,持續提升遺產保護管理水平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2019年以來,省市委主要領導多次專題調研、研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2022年1月12日,劉捷書記在調研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時強調,要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精神內核時代價值,高水平打造“人民的運河”“遊客的運河”。我們要積極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市委的決策部署,全力做好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等各項工作。
1.要進一步發揮“黨建聯盟”作用。以高質量黨建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出發點,以“保護傳承利用好大運河”為目標,以加強保護、推動傳承、合理利用、服務社會、凝心聚力、弘揚文明為主線,積極構建“保護體係共建、資源成果共享、管理舉措共商、服務機製共創、文化品牌共育”的世界遺產黨建新格局,使黨建聯盟的整體效應在大運河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中彰顯引領協同作用。
2.要進一步完善運河遺產保護管理體係。一是要繼續推進運河保護管理標準化體係建設,開展《中國大運河(杭州段)遺產河道曆史環境保護控製導則》編製,從側重遺產本體保護積極向遺產本體與周邊環境並重轉變;深入開展《浙江大運河文化帶打造的理論審視與現實對策》《杭州市大運河河長製經驗總結與提升項目研究方案》等課題研究。二是要圍繞“剿五”目標,積極牽頭沿線城區和有關部門,全力抓好“一河一策”和年度計劃的精準編製和落地實施;綜合運用科技治水、數字治水等方法,多措並舉、精準突破,創建運河水環境良性發展態勢。三是要積極參與大運河文化帶、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借助“大運河遺產監測預警體係”的提升,做好運河遺產資源展示、運河文保工程管理、涉建工程管控、考古項目與研究管理等。
3.要進一步深化遺產交流聯動。一是要繼續做好世界文化遺產聯動文章,建立三大世界文化遺產聯動的會議機製和議事規則,組織召開世界文化遺產聯盟會議。二是要推進《西湖文化景觀保護管理規劃(2021-2035)》《北山街曆史街區保護規劃(2021-2035)》的報審工作。三是要加強與其他世遺城市的交流,不斷深化研究,推進海上絲綢之路(臨安天目窯遺址)、明清古城牆(新登城牆)、錢塘江古海塘、江南水鄉古鎮等申遺工作有新進展。
(五)聚焦做好固本強基,持續發揮黨建引領作用
1.要深入實施固本強基工程。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持之以恒堅持黨建引領,努力在政治鑄魂、固本強基、服務中心、清正廉潔、暖心聚力、頭雁培優、整體智治等七個方麵奮勇爭先,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2.要繼續抓好全麵從嚴治黨工作。推動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幹部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政績,完善黨組主體責任、主要負責人第一責任、班子成員“一崗雙責”、機關紀委監督責任的“四責協同”機製,健全責任體係,細化任務清單,列入績效考核,打造“明責、履責、考責、追責”閉環鏈條;層層傳導壓力、扣緊責任鏈條。
3.要繼續加強幹部隊伍建設。一是要製定《杭州市園林文物局直屬事業單位科級中層幹部選拔工作操作辦法》《幹部人事檔案管理辦法》,修訂《幹部請假及外出報備管理辦法》,以製度建設促進幹部監督工作做優做精。二是要加大年輕幹部培養力度,深入實施優秀年輕幹部儲備培養行動和年輕幹部梯次培養工程,完善日常發現、動態管理、素質提升、適時使用的工作鏈條。三是要加強人才引進工作,完成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設機構調整,有計劃開展事業單位招考、商調、考古高層次人才引進等工作,合理利用編製資源解決人手緊張的問題。
4.要不斷深化數字化成果的應用。一是要著力謀劃多跨協同場景。進一步深化園林文物數字化改革,提高公共服務平台的活躍度和影響,提升完善原有數字化管理平台,推進“智慧園文”三期項目申報建設;以臨時占綠審批為切口,打造貫通省市區三級體係的占綠複綠全流程智慧化管理應用;持續深化“杭城跡憶”“綠色家園”智慧公眾服務;實現“1+N”模式遠程異地評標以及園林綠化施工、養護、設計和監理類項目全領域電子招投標覆蓋率100%。二是要助力提升行業治理效能。打造開發“公園綠地一點通”、“行道樹一樹一檔精細化管理”等場景應用;迭代升級文物安全智慧監管應用;完成數字杭州園文門戶開發和園林綠化資源庫建設,持續加強數字化成果在行業治理中的應用。三是要提升遺產保護管理水平。謀劃以三大遺產監測中心為基礎,通過西湖、大運河和良渚監測平台的提升,監測數據對接,形成杭州世界遺產管理的駕駛艙;深入開展數智運河係統建設,實施大運河杭州段遺產點安全監測提升工程,開展三維數字化展示,破除壁壘,構建部門聯動機製,打造一流的大運河保護管理數字化平台。
4.要切實提升平安創建水平。全麵落實平安創建各項任務清單,重點做好文物建築安全、綠化工程安全生產、群眾來信來訪、疫情防控等工作,加快實現信訪積案清零,全力做好黨的二十大、冬奧會、亞運會和亞殘運會社會穩定工作;要充分發揮園林、文物的專業特長和優勢,著力抓好平安宣傳工作,努力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