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濕地:構建生物“綠色家園” 保護生物多樣性

被譽為杭州“城市之腎”的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靜臥在杭州市區西部。走進濕地,你會發現這裏自然資源豐富,植被良好,水網、河道、水塘、潭池、沼澤、灘塗、島嶼間構成了獨特的水域生態景觀。

你知道嗎?據2020年底最新的數據統計顯示,與2005年開園前所錄數據相比,西溪濕地的物種多樣性有了顯著提升:現有維管束植物711種,增加了490種;昆蟲898種,增加了421種;鳥類193種,增加了114種。

而且,西溪濕地還有許多難得一見的生物哦~

西溪濕地現有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2種,它們分別是東方白鸛和白尾海雕。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23種,其中昆蟲綱2種:步甲科的拉步甲和碩步甲;鳥綱21種:鴨科的鴛鴦,鶚科的鶚,鷹科的黑冠鵑隼、鳳頭蜂鷹、黑鳶、鵲鷂、鳳頭鷹、赤腹鷹、鬆雀鷹、雀鷹、蒼鷹和普通鵟,隼科的紅隼、燕隼和遊隼, 草鴞科的東方草鴞等。現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3種,中華水韭、長喙毛茛澤瀉和普陀鵝耳櫪。 還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6種:浙江楠、浙江樟、野蕎麥、樟、野大豆、野菱。

我們知道,西溪濕地是不可多得的城中次生濕地。維護濕地係統生態平衡,保護濕地功能和濕地生物多樣性,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是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2003年9月杭州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實施以來,西溪濕地一直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第一的理念,尤其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工作。我們來看看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西溪濕地都做了哪些工作吧~

改善水體:2009年,錢塘江引水入城工程運行,為西溪濕地帶來了活水。錢塘江的水通過隧洞,流經轉塘、龍塢、留下,然後進入東穆塢溪,來到了西溪濕地。引水工程使濕地的水質得到了改善,減少了水體中CODmn、BOD5、氨氮、總磷等汙染物的含量。

嚴控汙染:2016年8月份,東穆塢沉沙池建成後,當地加強了對源頭的管控。不僅對上遊排汙口進行排查,還關閉了西溪濕地上遊的所有排汙口,通過實時監控,時刻掌握水質動態,使得濕地不再受到上遊生活汙水的幹擾。當地還實施了居民搬遷和截汙納管工程,建立起雨汙分流的汙水收集係統,嚴格控製旅遊服務設施汙染,積極采用符合生態要求的交通方式,最大限度地控製汙染物的產生以及旅遊對濕地生態的影響。

優化生境:在西溪濕地綜保工程的轟轟烈烈實施下,1561個魚塘和所有河道在一二期得到清淤,清淤數量達到了250萬立方米。當地還實施了居民搬遷和截汙納管工程,建立起雨汙分流的汙水收集係統,嚴格控製旅遊服務設施汙染,積極采用符合生態要求的交通方式,最大限度地控製汙染物的產生以及旅遊對濕地生態的影響。其中,護岸采用的“泥築駁坎”,就顯示出了保護工程對生態環境的細致“關照”。僅為這一道原生態的駁坎,一二期護岸達到了40餘公裏。同時還利用濕地自身的淨化功能,並輔助上人工的改進措施,形成了半自然濕地的生態淨化係統。

常態監測:目前,濕地已建立起水環境長期定位監測平台和管理體係。通過搭建西溪濕地水環境信息采集係統、水環境信息數據庫、水環境信息展示管理係統和水環境宣教係統,從而全麵了解濕地水環境信息,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確保西溪濕地水環境長期穩定在一個健康水平。

保護生態:為了減少對濕地內生物的幹擾,保護生態,西溪濕地還設置了蝦龍灘、朝天暮漾、包家埭、合建港等五大生態保護區和生態恢複區,最大限度減少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棲息環境的幹擾,形成“一曲溪流一曲煙”的獨特濕地景致。而早在2012年開始,西溪濕地就與浙江自然博物館(現浙江自然博物院)合作開展濕地的生物多樣性監測工作,為濕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數據支撐和科學指導。

現在的西溪濕地,已經恢複成了多種鳥類、土著魚類等生物的重要棲息地,水質也由2005年前的劣Ⅴ類提升至目前的總體Ⅲ類,核心區域達到Ⅱ類。

分享到: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